《二零一四施政報告》內的所謂「亮點」在第三章〈扶貧及為弱勢社群提供支援〉,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回應傳媒提問時稱「新措施可把本港整體貧窮率降低2.1個百分點至13.1%,3.83萬個貧窮家庭、即約13.8萬人可脫貧」。這些包括「為低收入在職家庭提供支援」、「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關愛基金援助項目恆常化」等扶貧政策倡議,以林鄭月娥的說法,是「可把本港整體貧窮率降低2.1個百分點至13.1%,3.83萬個貧窮家庭、即約13.8萬人可脫貧」。政府的計劃是每年動用30億元推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扶助超過20萬低收入家庭。
看似「扶貧」,其實是繼續推高本地堅尼系數的政策,大不了是一些「止痛劑」,市民每月多幾片止痛藥,暫緩生活帶來的苦痛,卻一定不能解決市民的最迫切問題:住屋問題。
特區的「癌病」,在房屋政策、在官商政勾結、在一個不具認受性的管治班子。每年的《施政報告》派發的小恩小惠,修修補補的依然是爛布一塊,遮掩不住特首的無能,也一定不能替林鄭的旗袍添上任何色彩。
《二零一四施政報告》當然也必須提房屋政策,說什麽「房屋是市民和政府都關注的重要民生課題」,然後倡議「以總共47萬個新住宅單位作為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的新目標」云云。不要被這「47萬個新住宅單位」騙倒,當中只有六成為公屋單位,壓根兒就不能為貧苦大眾解決燃眉的住屋問題。
特區貧苦大眾住於劏房、板間房、天台屋、籠屋的超過二十萬人,公屋輪候冊申請人也超逾二十萬人,政府建議的新目標,能否兌現「三年輪候期」承諾?能否讓這群「無殼蝸民」上樓安居?答案不言而喻。
特首梁振英經常以「覓地困難」為借口,替其高地價政策護航,其實是鞏固屯積居奇的地產商霸權,什麼「辣招」、「長遠房屋策略」都沒法把房價調低至合理水平,沒可能讓年輕的也可置業成家。
最令人憤怒的是政府打著扶貧的旗幟,派點小糕小餅,卻不去認真審視公屋和居屋政策,虛偽得令人齒冷!一個市民最重要的人權是居住權,一個人道政府必須以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為最重要的施政方針。特區市民,除了那群肚滿腸肥的既得利益者,都成為「樓奴」為地產巨賈獻上大部分入息、或是「無殼蝸民」在惡劣的居住環境中掙扎。
窮也要窮得有尊嚴,我們並不是乞求政府施予恩惠,我們要爭取的只是一個可適合居住的家,只要住屋問題得以解決,其他的可迎刃而解,先「安居」才可「樂業」,吃的穿的更是豐儉由人。很多市民的心聲在說:我不怕窮,只怕沒屋住!梁振英、林鄭月娥,你們聽到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