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陳為建:普教中違反語言學習的規律

香港政府經常講的「兩文三語」實質是三種語言,起碼在口語上有大的差異。秦始皇當年統一了文字但沒有統一口語,所以漢族有不同語言。香港用的日常語言是廣州話,只懂普通話(國語)的人根本聽不明白,即使把廣州話寫下來,微搏上的普通話人都馬上說:「甚麼鳥語?看不懂。」香港人的日常用語是廣州話,社會期望廣州話以外學好英語和普通話,這就是香港所說的「兩文三語」的三語。
七零年代當年的教育統籌委員會出了一系列報告書,造就了往後的教學語言政策。明確提出香港應分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英文中學全面採用英語教學,只中文相關科目例外,所有其他科目的教學語言,甚至是校園內溝通用語均為英語。不過,學好外語,方法很多,以上的沈浸方式只是其中之一,而沈浸要成功,不能只靠學校的語言環境,還得看日常生活的語境,這全都有賴師資、政府配套和家長配合。否則難以有效。
絕大部份香港人在家的母語和日常生活語言都是廣州話,只在校沈浸英語根本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難。九十年代中政府推出中學教學語言分流政策,沒有額外補助英文中學,反而為安撫家長補助中文中學,一些英文中學的家長又未必在家配合提供語言環境,譬如收看英語頻道和閱讀英文刊物。結果在校外廣州話為日常生活語言,英語語境又極為有限,擔子就落在教師身上。一位今天教數學的老師,明天你要他操一口流利英語教數學和跟學生交談。即使可以,不代表沒有被人呼來喝去的感覺,教師是件工具嗎?這等同叫芭蕾舞導師明天起到游泳池教水上芭蕾,水上芭蕾還沒學成,在池底躺着的已經好幾個,包括導師。
教育政策,應該以人為本、改善弱勢社群發展權利、照顧學習差異等等的,但原來毫無人性只急功近利。最後,又一聲令下來個微調,便是不倫不類,校本變為班本!我們每天教導學生做人要有承擔,為何政府推出的教育政策可以毫無承擔?還記得曾經有掌管教育的官員冷冷地把政府的責任,強說成老師的無能:「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leave the kitchen!」芭蕾舞導師犧牲了,還要在她嘴裡塞死貓!
英語沈浸教學政策搞得不倫不類,當局最近鼓吹用普通話來教中文,同樣重蹈覆轍,違反語言學習的規律,沒有汲取教訓。香港的日常生活語言是廣東話,大部份家長未能配合在家用普通話,政府沒有提供特別配套,中文老師便理所當然成為操流利普通話的工具!又將會是毫無人性而急功近利的政策。大陸人有句話:「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普通話。香港人說的普通話,更加可怕!」就連回歸時一眾官員用普通話宣誓,有人竟然把「香港特別行政區」說成「香港特別神經區」。最苦還是學生,面對兩種非母語,在配套欠奉的情況下沈浸,只能自求多福。對於將來有可能出現的一批「香港特別神經區」的「新香港人」,政府今天肯承擔嗎?
(本文於2014-01-18刊載於《香港獨立媒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