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識唱的,請跟我一起唱!!!
正文:
近日,本港歌手鄧紫棋(G.E.M.)在國內電視節目<我是歌手>中翻唱著名歌手汪峰的金曲<存在>,引起一陣熱烈討論──除了其特別的歌唱技巧帶來爭議之外,G.E.M.轉戰內地亦引起部分本地粉絲不滿。(詳見網絡大典有關鄧紫棋之相關條目)
本來上述討論,跟教育議題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有趣的是,G.E.M.的故事,正好說明梁振英怎樣從根本地誤讀青年人的需要,以致其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如何在教育政策層面扭曲「生涯規劃」概念。
尋找他鄉的年青人故事
兩個月前,我到內地訪問,認識了一位創業的年青人。他在香港完成碩士課程後,受到老師啓發,將物業加按套現,再加上積蓄和親戚的借貸,到廣西闖天下。10年後的今天,他擁有一家進口紅酒、咖啡和其他食品供應鏈企業,每年營業額超過一億元。這位年青人創業所在的廣西,涉足的行業,都不為港人熟悉。他說在歐洲洽談進口紅酒和食品到廣西時,他的香港人背景和國際視野十分有利。這位朋友的經歷告訴我們,年青人只要敢闖敢搏,用好國內外機遇,在新舊市場和新舊產業上都大有前途。
上述一段內容,是梁振英在宣讀施政報告時引用的真實故事。本來,為了加強親和力和可信度,在講解政策理念時引述真人真事無可厚非,但只要對港情略有認識,必然知道上述例子中的年輕碩士絕非泛泛之輩──今時今日,試問香港有多少年輕人會擁有一層可供加按套現的物業?假設當中並無任何滲水成份,隨隨便便拿10年前(即沙士期間?)的奮鬥故事試圖說服今天年輕人相信「若社會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何不出外闖闖?」一類便宜得叫人發笑的所謂道理,本質上就是緣木求魚。最終只能在網上掀起一片聲討暴潮(見CY講故「廣西創業」惹反感),又豈非意料之中?
誰不知道,當社會欠缺發展機會,為了生存,我們可向外走碰碰運氣。但這些說話自一個政府首長口中說出,卻是違反了知識型社會的慣例和常理。面對全球人才流動的大趨勢,若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地方首長,必會盡力營造一個適合年輕人的學習環境,而不是鼓勵他們「離家出走」。
令人更摸不著頭腦的是,當梁振英回應毛孟靜議員的提問時,竟敢說出「有不少年青人想到內地讀書,因學費較平,故近年人數增長較快」一類違反客觀事實的大話! 眾所周知的是,香港各間大學的學位長期不足,無法容納大量合資格的考生,加上近年各大學增加非本地學生的學額,已引起公眾尤其年輕一輩的不滿,梁氏連日來有關青年政策的言論無疑是火上加油。
套用鄧紫棋的例子,如果今日香港的歌影視界回復八、九十年代的蓬勃,你猜她是否還需要以「新人」姿態到內地「挑機」?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些目光較常人遠大的年輕人會嘗試外闖增加歷練,但要類似說法具說服力,先決條件是本地環境能為年輕人提供選擇機會。我們都知道,不少菲律賓女傭也具有專上以上學歷,若非國家政經環境所限,你猜她們還會不會飄洋過海到異地幹粗活?
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涯規劃
正如不少年輕人經常套用出現於周星馳電影的名言:「如果人沒有夢想,和一條鹹魚沒有分別」,但直到目前為止,歷屆特區政府解決年輕人發展空間不足問題之方法,仍然不離兩條舊路:1. 鼓勵青年學習忍耐,發揚「獅子山下」精神;2. 鼓勵青年外闖,尋找新機遇。
於是,站在青年政策最前線的教育界,便要同時肩負分流,及協助青年尋覓出路的重任。值得關注的是,儘管教育向被目為「對人的工作」,教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協助青年發展個人潛能。但觀乎目前的政策和具體實施情況,我們距離真的的「人性化」仍有很大距離,就以施政報告提出的「拓展生涯規劃」部分為例
教育局會加強升學輔導小組的人手,以更全面支援學校提供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以及拓展生涯規劃。由2014/15學年起,開辦高中級別的公營學校亦會獲得相等於一名學位教師職級薪金的額外經常津貼,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元素。同時,政府會推動更多工商機構和社區資源參與「商校合作計劃」。政府也會增撥資源予非政府機構與學校協作,加強對中學生籌劃未來升學與就業的輔導。
無可否認,政府願意投放資源拓展生涯規劃,對本地年輕人而言絕對是美事,但當我們嘗試仔細研究當局眼中的所謂「生涯規劃元素」時,不難發現其實不過是傳統「職業輔導」的變奏而已。若你嘗試到教育局網站尋找生涯規劃內容時,你大概只會見到大量邀請不同業界代表主講的一系列講座及商校合作計劃而已。
除了上述增加校內資源以外,他們的所謂「生涯規劃」另一個面向就是「學徒培訓」強化版──以先導形式推行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援計劃,由職訓局負責向個別行業的學徒發放助學金或津貼或提供工作實習機會。
簡單而言,施政報告中的所謂「生涯規劃」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與近年不少學者提倡,較傳統職業教育和事業輔導更「整全」的生涯規劃概念相距甚遠。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梁湘明<生涯規劃:跨理論假設與實施策略>一文 :
(生涯規劃)要釐定人生和事業目標,建立職志(或召命,即是英文的 vocation),並透過不同的人生角色(例如工作者、學生、子女)和活動(例如工作、學習、休閒),在不同的生涯場所(例如辦工室、家庭、社區)中實踐這些目標。
可惜的是,我們的在上位者從不以年輕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亦不鼓勵我們的年輕人多反思自己的真實需要,而我們的年輕人,最終大概只能在一輪評估測試工具及一系列講座過後,一面按個人的能力、性向、特長排隊走進不同大小的工作間,一面繼續大聲地吟唱那句叫人心痛的「我該如何存在」!
文:TOMMYJONK,三師會成員。早上當教師,或老闆的馬仔;晚上老是失眠,或一睡不起,以致在工作、玩樂及閱讀時經常撐不住要打瞌睡。夢想當自由撰稿員,相信會失望告終。作者其他文章連結。
(本文曾於2014-01-18刊載於《主場新聞》中。)
(本文曾於2014-01-18刊載於《主場新聞》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